新闻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 > 欧宝娱乐官网入口 > 新闻中心

理论研究 以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微更新实践——以深圳市南头古城为例

时间:2024-03-23 来源:新闻中心

  南头古城具备城中村与古城的双重身份,历史风貌损失殆尽古城文化衰落,近年来陷入了推倒重建或整治保护的发展困境。2017年深港双年展选择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这是一个公益性的且带有明显的通过展览干预场地目的的展览,为古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一系列分析深港双年展对南头古城的微更新改造以及其产生的效果,探讨文化事件下的微更新是不是能够促使地区活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再生。根据结果得出,一方面,文化事件对城市或地区的更新改造有着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在短时期时间内,能提高当地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活力,但由于文化事件具有短期效应,这种活力持续的时间不够长久。另一方面,文化事件在南头古城的发展中起到催化的作用,促使古城进一步的更新与再生。最后提出以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微更新策略,包括布局空间载体触媒点、举办文化活动及吸引社会关注与资源以实现改造场地的物质环境、社会及经济再生。

  今南头古城旧称新安古城,作为深港文化同源的重要佐证和文化源头,是深圳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地区。然而除了“古城”这一身份,南头古城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城中村,作为城中村的南头古城存在空间无序生长、文化断裂及发展形象及定位缺失的问题。此外,尽管近些年深圳政府多次组织相关的改造规划工作,但目前南头古城的改造结果仍收效甚微,存在着公众参与程度低、执行力度不高、实施效率低下等问题,传统的规划手段没有办法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规划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因此,由于其身份的复杂性,南头古城的发展始终陷于城中村更新和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两者互为前提的困境,它既不能完全作为历史街区来进行“博物馆式”“仿古街区式”开发,又不能像普通城中村一样推倒重来[1-2]。而在过去的20年里,规划方案多以“古城”为主要思路对南头古城做综合整治与保护,但是直至2017年深港双年展,南头古城的规划效果仍不尽人意,存在物质、社会方面的各类问题。

  2017年深港双年展以“城中村”为主思路,提出城中村与城市共生的策展理念,同时也将该理念运用到南头古城的微更新改造中,为南头古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分析2017年双年展对南头古城的微更新改造实践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来探讨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微更新是不是能够提升城市活力、实现场所再生,并提出以文化事件为触媒的城市微更新实践策略。

  在汉语中,“事”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上的现象和活动”,而“件”是量词,用于个体事物。在城市研究领域,事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事件更多具有社会事件的特征,且拥有抽象的理论含义。城市事件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稀缺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的特性,是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中的重要历史性机遇,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助推作用[5]。具体推动作用体现在:在物质层面,它促进城市公共物品完善,推动城市旧城改造及城市空间结构调整[6];在经济影响上,主要是促进当地经济稳步的增长;在社会层面,城市大事件可重塑城市形象,增强社区认同感[3]。

  本文探讨的文化事件主要是指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题和核心内容的大型城市事件,包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盛事及区域性影响力的城市文化事件。世界上已有诸多城市通过文化大事件改善物质空间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城市的再生与复兴,慢慢的变多的城市也将其作为城市再生的一种手段与工具[7]。

  城市微更新的概念源自对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的批判反思,是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一个新的趋势,指在保持更新场所的基本格局与文化脉络的情况下,对现存的建筑与空间进行针对性的更新、修缮和保护的手法,达到对改造场所的基础环境进行整治、激活填充原有肌理,以修复增量阶段留下来的如城市功能不完善、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问题[8]。

  目前,城市微更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史街区和社区及其他公共空间,研究内容大多分布在在城市微更新的实施策略与治理模式上[9-11]。依据学者们对城市微更新的研究,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更新对象微[12],城市微更新的对象往往是城市中的一些闲置的公共空间进行改善,如旧建筑、广场等,不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实施投入微[13],不采用大拆大建的手法而是在现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微更新的成本就更低;更新目标微[12-13],城市微更新往往针对城市中具体而特定的问题进行,提供优化的方案,完善城市功能。尽管城市微更新是以“微”为特征,但是它对存在的城市问题有着非常明显的改善作用,提升了这些公共空间的活力[14]。

  文化事件慢慢的变成为城市更新的手段与工具[15],大型的文化盛事可以带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轨道、大型地标等的建设,激发城市更新以改造城市空间[16]。上海利用世博会作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重金投资以升级基础设施,上海世博会筹办巨大的耗资被认为对塑造上海的全球经济地位至关重要[17]。小型的文化创意节事对城市微更新同样具有类似的积极影响,对地方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形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8]。德国鲁尔区是德国工业的心脏,欧洲文化之都的举办成为鲁尔区城市去工业化的一次契机,尽管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址,但增加了众多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了原有的物质空间环境,增加了独特的空间体验感;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事件有时也会为城市更新的发展带来阻碍[17]。国际性的大型城市文化活动虽然取得国内甚至国际的关注,但消耗巨资建造的场馆、展厅等在文化活动结束之后被使用的频率很低,并没有产生额外的利润。区域性的城市文化事件则会对举办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一方面,场地改造后产生的绅士化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存在外来的干预不符合当地需求的情况,深双展览的一处名为“小美赛”的微改造作品没有考虑到城中村内的具体需求,更多的体现了设计师自己的意志,导致其并没有被村民所用,反而是造成了道路堵塞的问题,在展览之后即被拆除。

  综上所述,大型的文化事件对推动城市更新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微型的文化事件则是举办场地的微更新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它们都对城市或场地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随着文化事件的普遍化,文化事件与城市微更新慢慢的变成为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北临中山公园,南邻深南大道,周围重要高速、城市干道与地体站相环绕,交通便利。它既是为历代岭南沿海各省份和地区提供的行政管理枢纽、海防堡垒、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集散点,也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来源,具有1730余年的悠久文明。

  南头古城拥有古城与城中村的双重身份,是深圳和香港城市发展的共同源头,它的发展史也恰恰反映了深圳的城市发展史。如今城中村中现存的六纵一横道路空间格局仍来源于明代建立千户所城时的格局。古城门、古城墙都为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增添了不少古韵,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在珠三角地区很难有所比拟。另一方面,南头古城是深圳众多城中村之一,具有外来人口多、建筑密度大及卫生环境差的特点。南头古城现状居住人口达3万人,外来人口占87%,古城容积率约2.35,建筑密度51%,建筑混杂、公共配套不足、环境弊病众多。南头古城的双重身份注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过去的规划实施中,无法采取简单的补偿拆迁进行城市更新,而是采取主打“保护”的规划政策。

  2017年,南头古城被选为深港双年展展场,展览主题为城市共生,希望能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城中村做改造以探究城市共生的发展模式。此次展览中,南头古城是既作为展场又作为展品的角色。本文认为深港双年展是促进南头古城实施微更新的重要城市事件,它是媒介也是催化剂,是南头古城发展转型的重要转折点。

  如何理清“城中村”与“古城”的关系,是南头古城的更新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过去的规划方案中,多以“古城”思路为主,希望展示岭南地区的特色。方案或是较为激进地,对古城内大量近现代建筑进行大规模整改或拆除,建成深圳城市传统风貌展示区;或是对古城进行“换血”工程,改造整体营商业态,将以低端业态为主的古城转变成为一个拥有多条特色街区的创意小镇和旅游景点,但由于古城“城中村”身份无法付诸实践。而2017年的双年展则以“城中村”为主思路,保留了各种时代丰富的信息和古城原有的人际关系,加入公共艺术重塑古城文化生活氛围,期望唤起居民的归属感和环境自觉意识,从而建立起古城从内而外更新的良性循环,尝试为城中村改造开拓一种新路径。

  南头古城的综合整治大多分布在在公共空间的改造上。首先,由专业的设计团队对古城的空间主线进行了梳理,主要由广场—街巷—历史建筑(县衙、会馆、宗祠等)等特色商业文化空间组成。然后,政府主导了干线重要节点的改建和改造,将展览主题与空间干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来提升了公共空间的知名度和趣味性。具体来看,南头古城为六纵一横的街道格局,借双年展的契机,打通南北向空间轴线。南起城门外关帝庙,途径南城门、中山南街、在报德广场处转向东北、进入文创工厂片区、向西北路过大家乐舞台、径直向北进入中山公园,止于北城垣遗址形成纵向轴线,与现存的东西向的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相连,共同组成古城新十字形发展主轴。

  以展场空间作为媒介重建南头古城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以点状分布的建筑空间和室外场地串联为展览流线所示),整个展览空间叙事从南城门开始分为“起-承-转-合-聚-敞-隐”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南头古城内部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和文化承载力的空间或建筑做改造,设置为本次微改造的空间触媒点。

  “起”为南门公园,它是展览的流线起点,也是南头古城微更新空间的第一个触媒点。在南门公园主要的改造是张永和设计的“信息亭”,信息亭在深双展览期间提供咨询、引导等服务。它采用砖与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是永久性建筑,展览结束后仍在使用,改变其功能为南头古城博物馆服务中心。由于其外形酷似上海世博会的展览馆,十分吸引人眼球,给南城门带来了异样感和新鲜感,延长了人进出南头古城的进程。

  “承”为书院广场,是一个小型活动场地,它是城中村里难得的一片空置用地。广场的改造维持原有的乔木和休憩功能,将绿篱拆除,并在面向街道两侧增设台阶和坡道方便使用。在广场北面增设了一个小型舞台,中间留出一片空地,深双期间这里曾举办儿童建筑师工作坊等活动。由于城中村内缺少公共空间,改造后的书院广场结合场地设计提供了较多的可供人休息的公共坐凳,因此在展览结束后这个空间仍然在持续服务与周边居民,成为南头古城重要的公共空间,拥有较高的活力。

  “转”是十字街广场,对十字街广场的改造主要在于对地形的处理,通过坡道和台阶来凝结起东西两侧,同时广场中设置了若干小型节点布置公共坐凳供游人休憩,广场周边的建筑立面进行了大面积涂鸦,广场中央新增一组雕塑作品,在广场北侧的花店新增一条遮阳廊道和一组公共座椅。通过一系列微更新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游玩拍照留念,极大的提升了该节点的空间活力。

  “合”为报德广场,是南头古城街道空间的核心所在地,报德广场原本即为南头古城的一处重要公共空间,其微改造主要是对两侧的铁皮屋做改造,即双年展期间的B3(南头议事厅和展览空间)与B4(书店)。两栋建筑的立面采用锈蚀钢板和棕色定制陶砖,与城中村完美融合。这两栋建筑恰好用来弥补城中村内公共空间的缺乏,也成为了双年展期间活力最高的空间。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双年展结束后,书店这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并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而是闲置了起来(如图)。

  “聚”为厂房片区,它是展览内容的核心承载区域。厂区改造基本维持了其原有的空间格局,将阻隔中山公园与南头古城联系的围墙进行了拆除,在建筑局部通过打通、挖空、加设等手段进行流线梳理组织,使得观众在不一样的区域之间的交通更顺畅。由于厂房原本的柱网结构比较规整,在建筑内部并不是特别需要作过多改造即可作为展览空间使用。在厂房的立面则对其添加了系列壁画及涂鸦,增加展馆的趣味性及美观性。此外,改造新增了一处透光天棚作为周末时的集中活动场地,吸引诸多艺术家前来进行艺术创作。

  “敞”为大家乐舞台,它是古城内原有的用于居民自娱自乐的文化广场,改造后的大家乐舞台被用于多功能厅,在深双期间承担讲座、论坛等功能。改造中保留了原有的钢架结构,将下部舞台和观众席进行了重新设计,地面围绕场地中心呈圆形发散,形成舞台焦点,新置入三座起坡的观众席围着中心散开。在展览结束后,大家乐舞台仍然面向公众开放,举办周末音乐会等文娱活动,提升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活力。

  “隐”为城市绿洲,它是南头古城内的一片荒地,在这里放置了一个探讨都市农业的装置作品。但由于这一区域不在主流上,位置偏僻,在展览期间活力较低,并没有起到激活社区的效果,在展览结束后这些装置也被拆除。

  南头古城的综合整治以介入实施为导向、由点及面渐进式激活,发掘古城历史背景和文化活力的同时,也对街巷空间、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也进行了提升[19]。改造对私人空间改造力度较小,社区人口结构保持稳定。展览结合了城中村的特殊空间类型,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引入一系列展览空间改造以及建筑、艺术作品与活动,为古城带来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作品及参观人群,展览期间古城的关注度大幅度提升。但遗憾的是,随着展览的结束,创意人群和观展人群的退场,遗留的商业业态和艺术展览失去了相匹配的消费群体后,双年展时期的大部分文化遗产都被闲置,甚至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展览活动的时效性,文化事件介入的不可持续性和没有长期的运营管理,曾经给古城带来极大活力的双年展,已经逐渐褪去其活力与影响力。因此,这次文化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古城活力,促使古城再生。

  但是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深港双年展虽然没有直接促使南头古城的再生,但它在某一种意义上对南头古城的更新起着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双年展的举办社会各界对于深圳南头古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也吸引了政府及企业的关注,带来了一系列发展资源。2018年,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确定南头古城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此后即开启了南头古城的进一步保护修复更新,由万科集团主导的2019年南头保护修复与特色文化街区改造实践正在实施,旨在将南头古城打造成为深圳最有特色的城市传统风貌展示区、最有底蕴的人文旅游目的地、最有内涵的文化创新产业集聚区。

  为促进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主办城市需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并对城市环境来优化更新。事件触媒往往将若干建筑物或室外场所作为空间载体,使有形的视觉对象和标志物使得无形的事件自身加载图像记忆从而得以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以保持城市魅力,通过改造提升空间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形象等措施以达到举办文化活动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事件红利,对旧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改造,在事件结束后可以留下更多有纪念意义和社区实用价值的空间场所,并通过文化大事件,激活失落的城市空间,激发新的场所精神,实现旧区的物质环境再生。

  首先,文化事件的举行为城市获得较多的媒体的正面报道,取得积极的城市形象。其次,文化事件能吸引居民、游客、志愿者、艺术家等群体参与到城市活动中去,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及提升城市或地区的竞争力。而作为城中村的古城同样是一个社区,在文化事件的引导下实现物质环境再生后,如何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以实现社区的社会再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起长期的触媒事件策划制度,在旧区中定期邀请社会活动或自组织文化艺术活动,使暂居者及本地居民树立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城市事件举办吸引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将改造后的地方形象与文化意象推广出去,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对城中村冠以“城市毒瘤”“藏污纳垢之所”等负面印象。同时,通过文化事件吸引城市居民及游客有机会进一步探索其文化和思想,进一步获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得旧村微更新的模式能轻松的获得更多的社会舆论的支持。

  文化事件前后,通过获取政府投资、社会资源及旧区的合作,共谋旧区发展新途径。一方面,吸引并引入知名商业品牌在古城内部入驻,带动场地的商业经济价值升级,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份租赁收入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结合古城内部的文化遗址打造特色历史街区,通过文化大事件,促使旅游也和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场地及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再生。

  城中村的更新受到产权、历史建筑等诸多要素的限制,很难一蹴而就[20]。对于南头古城这样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复杂城中村更是难以实现,即使通过城市事件的引入开辟了一条不同的城中村更新道路,根据后期的检验结果来看,事件引导的微更新也没有完全实现城中村的再生,甚至是效果甚微。但是,城市事件引起更新效果后劲较足,主要是其影响了公众对旧城改造的认识和未来想象,改变了城市居民及游客对于城中村的感官认知,从而促进了南头古城的进一步更新与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事件对于南头古城的影响大多数表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双年展举办期间,城市事件为南头古城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与活力,同时也在这个期间让人们改善了对与城中村的一些固有印象,增加了游客的好感。第二个阶段,双年展结束后,失去了展览的光环,虽然仍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但是数量显而易见地下降,说明双年展的微更新促进再生的可持续性不强。但值得人关注的是,城市事件带来的后期效果足够强大使得南头古城走向了新的更新道路,可以说城市事件引导间接的促成了城市再生。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深港双年展入驻南头古城带来的微更新实践,探讨其是不是能够为城中村带持续性的活力及实现城市再生。实践表明,双年展期间城市事件为南头古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仅仅为古城带来了短暂的再生效果,缺乏可持续性,但也为南头带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对事件引导的南头古城的微更新实践及其社会效应得出微更新策略,以期对国内其他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再生带来一些改造的新思路。

  [2] 陈思琪. “古城”与“城中村”双重身份背景下的南头古城保护与更新思路[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2.

  [3]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16-19.

  [5] 方丹青,陈可石,陈楠.以文化大事件为触媒的城市再生模式初探--“欧洲文化之都”的实践和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2):101-107+120.

  [6] 黄厚渝. 微更新背景下泉州市金鱼巷使用后评价(POE)研究[D].华侨大学,2020.

  [7] 高长征,田伟丽,侯珏玭,王禹翰.弱势空间视角下城市“微”更新探讨——以郑州市二七德化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2):17-21.

  [8] 谭肖红,谢涤湘,吕斌,张衔春.微更新转型语境下我国城市更新治理困境与实施反思——以广州市恩宁路街区更新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1):22-28.

  [9] 赵楠楠,刘玉亭,刘铮.新时期“共智共策共享”社区更新与治理模式——基于广州社区微更新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4):117-124.

  [10] 李彦伯.城市“微更新”刍议 兼及公共政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线] 单瑞琦.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77-82.

  [15] 丁凡,伍江.全球化背景下以大型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更新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8):81-88.

  [16] 袁丹龙. 基于文化创意节事的城市微更新的短期效应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8.

  [17] 邹兵,王旭.社会学视角的旧区更新改造模式评价 基于深圳三个城中村改造案例的实证分析[J].时代建筑,2020(01):14-19.

  [18] 林怡琳. 城市事件触媒驱动城中村更新的方法探究——以深港双城双年展入驻南头古城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