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公告当前位置: 首页 > 招投标信息 > 中标公告

【48812】加速推進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时间:2024-05-22 来源:中标公告

  中心經濟作业會議強調,“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尊重天然、順應天然、保護天然,促進人與天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推進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更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需深刻理解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獨特內涵特征。

  一是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獨特生態觀。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大都經歷了對天然資源任意掠奪和生態環境惡性破壞的階段,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形成環境污染、資源干涸。上個世紀發生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国际八大公害事情”,引發人們對西方現代化的深刻反思。我國人均动力資源稟賦嚴重缺乏,加速發展面臨更多的动力資源和環境約束,這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與天然和諧共生,摒棄了先污染后办理的傳統工業化路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為當今国际從底子上破解生態危機供给了新思路。

  二是體現了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的統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需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约束在天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接受的极限內,在綠色發展中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用进步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生態環境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重要資源和保证,天然資源、環境容量、氣候容量等都可被視作經濟資源加以開發、保護和运用,既要考量其生態價值,又要考量其經濟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是彼此協調、互為支撐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杰出的文明發展路途,要求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兼顧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远景。

  三是構建了生態與經濟、政治、文明、社會一體實現現代化的體系。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明、社會、生態等多種要素組成的嚴密有機整體,人類社會文明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五個文明。推進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底子大計,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杰出位置,有理論上形成了完好的生態文明體系,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明、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办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准则體系更健全,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脚步,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同時,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仍然艱巨,面臨諸多杰出对立和挑戰,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本源性、趨勢性壓力没有底子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益趨緊,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需聚集重點領域杰出問題,加速推進發展方法綠色低碳轉型。

  全面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節能降碳。加速推動產業結構、动力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優化,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煤炭等化石动力清潔高效使用。堅持節能優先方針,加速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深化工業、修建、交通等傳統領域節能。通過鼓勵設備更新、加強技術攻關、促進集聚發展、加速筛选落后等舉措,加速鋼鐵、石化、建材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办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加速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准拟定修訂,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动力、綠色服務等產業。

  著力擴大城市藍綠空間。在城市規劃中明確藍綠空間需求和佔比目標。保護和恢復城市中的生態系統,包含濕地、森林和水體,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建設多功能藍綠空間,推廣城市農業,进步藍綠空間效益。改进藍綠空間質量,加強藍綠空間办理,进步其吸引力和可用性。使用現代技術,監測和办理藍綠空間,拟定更有用的办理战略。

  加速进步土地資源節約集約使用水平。不斷挖潛土地后備資源,優化土地使用結構。充沛發揮好規劃的引領效果,科學装备用地空間。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进步存量建設用地使用功率。依據產業生命周期和項目生產周期,優化土地供應,建立健全建設用地供應查核評價准则,进步土地使用办理水平。

  大力推動新动力發展。加速構建新式電力系統,促進可再次出产的动力大規模、高份额、市場化、高質量發展,有用支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动力體系建設。堅持生態優先、量体裁衣、多元交融發展,有序開發適合地情的新动力。進一步建設好新动力基礎設施網絡,进步電網對清潔动力的接納、装备和調控才能。聚集动力關鍵領域和严重需求,加強關鍵中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深化新动力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國際协作,深度參與國際动力办理變革,構建动力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