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公告当前位置: 首页 > 招投标信息 > 中标公告

栖居在生态环境中的乡土记忆——纳溪倒流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

时间:2024-06-16 来源:中标公告

  倒流河为泸州市纳溪区的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江阳区分水乡,流经龙车、兰田、棉花坡等乡镇注入长江。全场50公里,蓄水量110万立方米以上,因河流自东向西注入长江,与一般的江河流向相反而得名。此次景观规划的范围(图1)主要为纳溪片区的倒流河区域。规划面积为9平方公里。

  规划场地内的倒流河,起伏变化的山体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两岸自然的河道地貌景观,以及富有乡土气息的梯田农耕文化(图2)。漫步在河流边,走在田埂上,欣赏着不同季节农田里展示的乡野美景;在溪流峡谷间,摸着石头过河;奔跑在山脊上俯视自然全景时心境的豁达;在果园里,品尝自己采摘的果实的愉悦心情;与当地人亲切的谈笑互动。这些都是在这环境下的稀疏平常的生活片段。然而,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小幸福,成为了都市人为之向往的“奢侈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但是,近十年来,由于农耕的蔓延,对水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农田大量临近河道,对河流的水质产生威胁,以及堤坝截流(图3)等人为干扰,导致下游生态栖息地的生态性逐年降低。另一方面,近几年对倒流河度假区的旅游开发,并未产生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游客中并没有正真获得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同时又产生零星的、荒芜的旅游村落(图4、5),以及潜在的老年群体的居住需求未得到合理的规划(图6 , 7)。其问题大多是没有最大地利用场地资源、客源群体的定位模糊和缺乏有序的开发模式。

  由于,倒流河的生态建设对纳溪区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上有很大的意义,可当作其城市的形象名片的同时,也是泸州具有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的示范区域。因此,如何延续其自然和人文进程,让生态服务功效和乡土文化气息持续随河流蔓延,是其设计的重要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计划对倒流河生态公园建设提出四条景观设计策略:一,保护和恢复河流ECO,建立连续的生态河流游憩廊道;二,延续乡土人文景观,打造特色旅游体验;三,植入少量养身休闲业态,推动产业链发展;四,建造生态区与城市过渡的景观界面,营造城郊一体的生活绿廊。

  一,保护和恢复河流ECO,建立连续的生态河流游憩廊道。在规划范围内的河流生态廊道保留相对完整,除局部下流区段会出现季节性缺水现象;两岸边大部分都由竹林作为防护带对水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中游区域出现大面积无屏障的农田往河道蔓延,水质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存在污染的危险。河流两岸还有多处鱼池养殖,缺乏生态合理的管理,也造成临近水源水质的污染。下游河流穿梭于山谷中,形成岩石溪流地貌的河道景观。并且连接河两岸,有各具特色的石桥相连。最为有趣的是,在万寿桥下,存在着历史遗迹——流杯池,具有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倒流河以其婀娜的身姿穿梭在这弥漫着自然土地气息的生态基底上,面对着这美丽的河流,带着急于解决其现有的和潜在的问题,发掘和彰显其最大的魅力的心情,是何等的紧张和兴奋。基于现有的场地状况和特点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保护和恢复河流ECO,建立连续的游憩廊道,景观设计手法上主要有四点:1),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2),河流生态水净化系统的设计;3),河岸的生态化设计;4),河流游憩走廊的建立。1),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倒流河河水的大多数来自是来自周围的山地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在这种自然状态下,水质能够达到饮用水的品质衡量准则。但是,由于周边大量农田和鱼池养殖的用水量逐渐增高,在中上游多处建立水闸。暂时解决了农田和养殖的用水量,满足其用水需求。却造成下游栖息地生态性的不平衡,出现季节性的缺水,生物栖息地的形成条件逐渐降低。为解决农业用水的需求,维持农业和自然生态需水量的平衡,应通过有效的整合方式来控制和统筹其水资源平衡。首先,对每个季节的水量做评估和统计,分析河流各个区段的需水量情况及季节水量涨幅情况。分析了解倒流河区域的河道情况,如森林区段,农田区段,峡谷区段,生态栖息地区段等,并计算各个功能区段的需水量,以维持整个水域的水量平衡。并考虑在径流量和水量涨幅大的时期进行适度的水量拦截和储存,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在水量平均值小的生物栖息地区段,应在水量大的时期通过湿地来进行蓄水,以保证枯水期的水量补给。其次,控制农田耕种范围,在部分生态区段退耕还林,以提升山体的雨水储存量。在倒流河两岸的大部分山体区域都为梯级式的农田,不具有提供雨水储存的功能特性,却造成水量的大量流失。因此,在场地的规划建设中,应采用强硬的政策在部分山体区域退耕还林,以恢复林地的雨水储存和保证山体径流量的平衡。2),河流生态水净化系统的设计。倒流河的河水水质在上游与下游段相对良好,但在中游区段的河域,由于受到农田和鱼池养殖的影响,水质相对较差,并有向更严重污染的趋势发展。未解决这类问题,重点应在3个方向上去考虑:首先,保持农田与河岸之间的距离,阻止农业养分流入河中。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综合减少农业营养的东西流失和保护鸟类的栖息地,河流两岸的植被缓冲带宽度应至少10m(Pertersen 等,1992)。在现状的临近河流的农田,应保持10米以上的水岸植物缓冲带距离,以最好能够降低和避免农业养分流入河流中,产生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水体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其次,鱼池养殖业的建设,应考虑养殖池的排污处理以及新型的“鱼养稻”技术。避免鱼池内的废水直接排到河流,造成河水的富营养化。废水在排到河流之前,应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过滤进入河道,保持河流水质的生态平衡。鱼养殖方面,也可优先考虑生态化的“稻田养鱼”的形式(图8、9)。稻田养鱼好处颇多,鱼能吃掉害虫,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促进水稻的鬀分蘖。一般说,养鱼的比不养鱼的稻田可以增收稻谷一成左右。稻盛稻花多,鱼得到丰盛的饲料,长得特别肥壮。所以有句谚语说:“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彻底代替了化学除草剂和杀虫剂,解决了水田环境污染和食品农药残留两大世界难题。

  再次,扩大河流自然绿化廊道的范围(河流两岸必须有10米以上的植被过滤廊道),有利于山体径流和农田的水流进行梯级式净化过滤和增加河道的蓄洪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自然的河流地貌、特殊的生境以及生物群落的恢复(俞孔坚等,2005)。河道两旁以自然植被群落为雨水径流和农业用水的净化带,植物以层次性的分布形式,形成梯级式的自然水净化模式。山地径流、居住用水、农业用水等,通过梯级式的植物净化过程,流入河道。并结合河流地貌的详细情况,设计不同形式的湿地景观,增添其河道丰富多样的美感的同时,提升其强力的水质净化作用。例如,在侧回水区(图10),由于河流的冲击作用,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和生境。结合其地貌特征,采用合适的乡土水生、湿生植物,并利用形成的滞留回水区,增加生物栖息条件,并且净化水质。

  3),河岸的生态化设计。倒流河的岸线都保持着自然的河岸形式,并且整体河流域的河道形态也保持良好;乡土植被的覆盖率高,可是缺乏整体性和变化性。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应考虑保留河流自然形态,避免裁弯取直的工程建设,在植被上做修复和整治。毕竟河岸作为水陆交界带,物质、能力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频繁,在生物系统中具备极其重大作用(俞孔坚等,2005)。在河岸的建设上,应该以自然生态河岸贯穿整个流域。首先,尊重自然河岸的原声物种,在植被物种上做修复和整合,建设生态植被缓冲带,提升其景观的生态场景感的整体性。在倒流河景观现状良好的区段,应以植被修复的方式建设好河岸缓冲带,旨在保护和恢复滨水动植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走廊。同时这种植被缓冲带也具有吸收来自农田的富营养污染,截留泥沙、减轻水土流失,保护鸟类和多种野生动物的综合功能。建设的原则包括:a)植被缓冲带应当连续贯穿整条河流,保证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减轻人类干扰;b)遵循生态原则,避免单一物种,促进ECO的自然演替和多样性的形成(图11)。c)选用乡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引进。(俞孔坚等,2005)

  其次,保留河岸自然形态,根据河岸的现有条件和需求以自然和多种人工的手法稳固河岸边界。首先以植物固岸的自然型的解决方法,多采用乡土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利用其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同时形成丰富的水生、湿生植物群落,最大限度保持河岸自然特性(俞孔坚等,2005)。其次,自然型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抗洪能力。例如,在坡度较陡的区段,可以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另外,在与居住区相衔接以及临着长江的堤面,应采用多种人中的手法,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大柳枝等;临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繁茂地生长(俞孔坚等,2005)。4)河流休憩走廊的建立。在恢复整体河流湿地生境的基底上,通过不同区段的地形与河道特点,以及结合周边局部区段的城市功能空间,布置合适的游憩节点,形成一条连续的倒流河生态湿地游憩走廊。由进入湿地的入口码头为起点,分别是漫滩湿地、河谷湿地(渔剑滩)、湿地保育区、大桥浦瀑布、湿地净化展示区、田园风光走廊、观景平台、生态垂钓、长寿桥流杯池、竹林通幽廊道、以及山林生态区等(图12),创建起连续的生态景观游憩体验廊道。在各个区段形成漫步、驻足、停留等以静态的景观引导动态的人流,在步步是景的游览路线上,感受河道景观的自然魅力。(图12-1)

  a)漫滩湿地:由于临近长江区段的倒流河,在洪水季节以及涨水季节,受到来自江水的倒灌,并在倒灌过程中产生养分和能量的交换,形成自然的泥沙浅滩,为多种物种的栖息提供多样的生境(图13)。由于场地的开发利用,现有的资源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遭受了破坏。在以生态为主题的设计过程中,采用重建自然的河道冲刷滩涂,保证滩涂湿地(图14以芦苇和菖蒲等乡土植物来含蓄水源,并保持长江的水流的适度倒灌以产生养分和能量的交换,补给物种多样性的生境需求。

  图14漫滩湿地剖面图 水流的交互运动形成浅滩的水洼地形,含蓄水源的同时,也滋养着多种水生物种,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

  b)河谷湿地(渔剑滩)在倒流河下游的中段环境的生态条件较好:两岸的山地较陡,河流在山间穿梭而过,形成沟壑纵横,奇石嶙峋的河谷景观。该区段的建设上,应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并且提升和恢复两岸植被的整体和层次感。保持自然的岩石地貌,给游人摸着石头过河的趣味体验。

  c)湿地保育区过了“渔剑滩”,在河道拐弯处大的区段,设计一条湿地保育区段,对该区段进行封闭性的湿地生态保护,只能在远处或者通过观景台来观赏和认识原始生态的湿地景观(图16)。例如,伦敦湿地中心的湿地景观,为保持人与生物的和谐共存,在定点观测区设有固定座位,游客可以在此安静地近距离地观测湿地生物。并且以景观低地廊道为设计方式,以恢复自然的河流地貌为目的,通过乡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来保护自然地貌,并设置至少20米的乔木种植带,供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迁徙。

  d)大桥浦瀑布大桥浦位于河道中游与下游的交界处,原先自然状态下,有奔腾不息的河水倾斜之下。近几年由于上中游的农业用水的拦截,形成中游与下游水流的断截,基本已经失去了作为自然瀑布景观的面貌(图17)。为激发场地景观价值的最大化,利用河道的高差以及上游储蓄的水量,恢复大桥浦流水瀑布的自然景观。并且,修复两岸的植被,形成整体上的视觉美感(图18)。

  e)湿地净化展示区该区段位于旅游地产的规划用地附近,基于其区域可能创造的人流量,以及地产项目需要的环境质量,可考虑在该段设计一个湿地净化展示区,可以对建筑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进行生态净化的同时,也对居住和旅游到此的人群有传播和展示奇妙的生态自然净化的科普教育的功能,提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f)田园风光走廊考虑该区域多山体,山脉景观连续,层次丰富的农业梯田景观。设计上,利用这美丽的自然画卷为背景,沿河道边缘创造一条漫步长廊,蜿蜒在河道和田埂边缘,人们顺着廊道漫步就可以欣赏到两岸连绵起伏的田园风光(图19)。在两岸的植被种植上,通过乡土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来保护自然地貌,不考虑种植大的乔木以免遮挡廊道的景观视野。

  g)观景平台在倒流河景观带上,选择正真适合的位置设计观景平台,并且作为倒流河游憩流线上的休闲、逗留空间。设计上可优先考虑高起的观景塔或者挑出水面的平台,并且要满足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原则,形成全景视野塔、生态观鸟台以及休闲观景平台等(图片20-1、20-2)。

  h)生态垂钓以倒流河上的鱼养殖业区域为节点设计条件,通过设置一些木平台、栈道等,或者钓鱼、亲水等标识提示,提供一些可供游人钓鱼和亲水嬉戏的生态休闲点(图21-1、21-2)。

  i)长寿桥流杯池在倒流河长寿桥下,留有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流杯池(图22-1、22-2),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愉乐方式,曲水流长,将酒怀放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六人对座,酒怀在流杯池的流水中,停流在那一位面前不走,那就该你喝酒迎诗作画。泸州流杯池有六口之多,分布在泸县,合江,纳溪,江阳区。该节点就可当作倒流河游线系统中可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

  j)竹林通幽廊道保留场地大部分的原生竹林,通过适度竹林生长的空间序列调整来满足游览体验的场景的需求,创造一条曲径通幽的沿河竹林游憩景观(图23)。

  图23 通过调整竹林的空间序列,并且在局部区域设计与河道平台相联系的景观漫步道

  k)山林生态区在倒流河上游区段,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林地资源,并且河道两岸竹子生长繁茂,可优先考虑移除大部分的竹林并以乔灌木代替。基于水源涵养和保护的场地需求,该段的河流区域可作为高地廊道来设计,可包含现有的农田和果林,沿休闲廊道至少20米的乔木种植带。在狭窄地段,也要保持至少20米的生物廊道,以保留上游水质的清澈和生物栖息环境的稳定。

  总之,河流是城市的灵魂,是滋养一个城市发展的脐带。在规划和设计上,首先应考虑的是以河流生态水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河岸的生态化设计作为保护和修复河流河道ECO的基础的方式和方法,继而在这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景观空间设计,以最小干涉为原则,最大发挥河流两岸的景观魅力,形成一条趣味黯然的河流生态体验带,并吸引市民参与到河流环境中,体验和感受到自然清澈的河流环境的舒适,提升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成为城市生态旅游规划上的一个生态河流旅游体验带。二,延续乡土人文景观,打造特色旅游体验。倒流河两岸的土地上,现状都为农田、鱼池、果园、山地、石桥以及少量的小村庄等。存在着及其丰富的乡土景观、人文遗迹和村落民俗风貌等资源。在乡土景观价值上,倒流河区域保持着场地良好的生态性和乡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场地中的自然山陵地貌连绵起伏,由乡民自发开垦起的层层叠叠的水稻、油菜花、茶树等梯田景观,形成了连续而炫美的自然田园画卷。山坡的高处较缓的区域都种植着少量的果树,与农田一起交错种植。另外,由于温润的气候造就了丰富茂盛的竹林资源以及树林资源(图25-1);在人文遗迹上,倒流河上的石桥形态和材料各异,是具有场地特色和场地记忆的文化遗迹(图25-2);在民俗风貌上,倒流河两岸分布着少量的村落,这些乡民依然依山而居,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还是靠着这一片自然沃土来经营。原先发展的倒流河度假村,如今已经人烟稀少,野草蔓生,农家乐等屋舍都荒废(图25-3),难以再吸引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由以上阐述的场地资源和现状能够准确的看出,场地的生态性和乡土人文气息的延续还是有值得发展的空间价值。在规划和开发这个自然的片区,应当综合多方面地进行考虑,维护乡土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发挥场地潜能的最大化,以及对自然演化过程的最小干预为重要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保留场地原有的景观属性,在其基底上进行分块整合,形成统一有序的自然乡土景观。高山上的层层梯田,因其适应自然的过程的格局,顺应自然节律而播种、灌溉和收获,使投入与收获达到平衡,从而创造出了“深邃的形”。(俞孔坚,2014)这“深邃的形”呈现出的是清丽自然的乡野风光,在数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依然持续保持着它与自然相和谐的状态。因此,在规划设计上,应遵循现有场地肌理,维护场地的农田、果园、竹林、树林等现有的景观场地特征,保持这些元素在场地中的整体印象,根据场地的地形特征和环境特点,对这些属性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原先零散的元素状态形成有序的几何空间布置。例如,梯田景观上的农业种植作物有水稻、油菜花、蔬菜等,通过场地的地形情况和资源状况,根据各个农作物在场地的比重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培养面积,油菜花田片区,水稻片区,蔬菜片区,在设计上可以是整个山坡都为一种农作物,或者两种农作物的交错式设计,形成具有整体感有序变化的田园景观肌理的同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作为农作物的统一管理也具有科学合理的一面。(图26)其中,稻田的种植可以与渔业养殖结合为一体,稻养鱼的同时,鱼的排泄物也成为稻田的肥料,由此形成生态生物链的农业生产景观。在场地中随处看见零星分布的竹林、竹丛,为了能营造出竹林特有的场景氛围,能够最终靠重新规划设计竹林的空间布局,把零碎的小竹林都集合成几片大的竹林区,并且竹林内的空间又再进行梳理,创造出具有意境的游览空间,包括竹林廊道,竹林森林,竹林石磴等,并通过步道等方式让这些空间联系起来。

  2),提取出各个区块的场地特点,激发和强化场地的乡土记忆,并进行提升和创新式开发,突出民俗文化生活体验的独特性和朴实性。根据场地的各个特征,如山,水,村,人等,挖掘出场地的乡土性,重现“那山——那人——那村”的朴实的生活场景,并进行场景提升、人文风貌的展示以及创新式的文化开发,打造出倒流河本土化的人文生活展示和体验带。首先,现有的村落大都为当代建造的方盒子式民房,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空间环境杂乱。在场景提升上,能够最终靠村落改造的方式,不干扰原住民现有的生活,不进行大量拆迁,只对现有的危房进行拆迁重建,并且重建的楼房要与村落原有的房屋保持协调性,能适当地加入纳溪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图腾做点缀。其他民房进行立面的修复(局部也能加入本土文化元素)和内部设施建造和提升,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提升整体村落居民的生活居住的环境质量。

  其次,人文风貌的展示上,将当地人的生活和劳动所创造的景观作为乡土文化的遗产,可以在农耕文化上、村落的朴实的生活场景上以及农家乐等来展现。在农耕文化上,能够最终靠季节性的播种和收割,以及果园的采摘果园的劳动场景来呈现,市民和游客也能加入到活动中,形成有趣的农耕文化体验。并且通过传播农业文化知识,让人们认识食物的由来的同时也意识到劳动的不易,而更加珍惜这劳动的果实。在村落民居的日常生活场景上,能体验到淳朴的人文风貌,孩童田埂上嬉戏,农家人耕田归来,屋舍里爽朗的笑声,门前老伯亲切的笑容,屋前、村道上漫步的家禽……都会成为具有乡土气息和场景记忆的画面(图28),映入来到这游览的人群的记忆中。同时,品尝当地村民的家常菜和采摘做菜的食材的农家体验形式,作为文化生活体验的同时,也成为当地人一种新的经济收入。再次,以创新式的文化开发来提升乡土文化产品的可持续性和丰富性,以科研探索和育教娱乐的形式来带动更多的人群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育教体验上,以农耕知识、农耕体验、渔米育教游等形式,传播农业文化知识,定期举行互动式的农耕体验活动,以及“稻田养鱼”“鱼养稻田”的生态科学种植模式等,提升现代人对农业的认识,以及激发部分人群对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兴趣。另外,场地中有丰富的竹林资源,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具有竹制产品发展的可能性,包括乡村民间手工竹制艺术品、竹制纸、家具、材料等,其竹制艺术小品一样能提升村落特色的景观空间氛围。同时也保护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虽然竹林资源可当作副产业带动倒流河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竹林种植的范围和面积必须严格按照景观规划的范围进行,保证乡土景观的丰富性,避免景观整体上的单一性。3),最小干预场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持乡土生态基底的完整性,以生态化的设计手法提供游览、观赏和休闲的廊道与平台,创造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在整个倒流河片区的景观基本都维持着自然原生的状态,在这自然生态的基底上建立游览和休闲系统,必须要考虑建筑材料和形式的生态性并能与场地相融合,包括栈道和步道的设计,形成与环境相依相栖的空间状态。在规划设计中,土地不做大量的开挖和平整,尽可能保持场地的山体形态和田园的阶梯地形的连续性,建设延山的自然游览步道,避免对自然背景带来破坏。游览步道的形式上能够准确的通过地形的详细情况来设计,在陡峭的山体边上使用高空栈道,在较缓的坡度上采用阶梯的形式,在较平坦的步道空间上可以用石材汀步或者自然的石材营造乡村小道等,这些方式都一定要遵循现有的山体形态来设计,为观光游览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也加强了乡土文化景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连续的田园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另外,在步道系统上,需要仔细考虑步行体验的合理长度以及结合各个景点的空间位置来设计休闲平台的位置和形式,这一些平台的设计尺度小的可以只是休息的座椅,大的可以是休闲活动的景观构筑物,主要是根据景观空间的具体需求而定。三,植入少量养身休闲业态,推动产业链发展。对于养生休闲产品行业来说,环境的质量占其项目的比重相当的高,而倒流河区域拥有吸引这些相关行业的高品质的自然环境条件。微观现代养身休闲度假产品,以农业景观为环境背景的也不少,例如泰国的清迈四季酒店(图29),以自然的农田景观为背景打造极致乡野生活,自然奢华的山水田园天堂。以及浙江德清县的裸心谷驿站度假村(图30),坐落于莫干山一片田园般的松树林中,是以都市人群渴望回归纯净自然的生活理念应运而生的。这些成功的项目都是可以给予倒流河度假项目开发具有借鉴的意义,我们一样能在自然生态场景为背景的倒流河田园景观中,打造极致的乡土田园诗话般的生活,倒流河不仅仅拥有着富饶的田园景观资源,它同时有着连绵的山陵,蜿蜒的河流,而更具特色性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当地人的活动和劳动的生活场景,给予项目更多诗人般的浪漫情怀的度假体验。

  从现有的场地业态的考察中,发现场地中坐落着一些养老院,可惜坐落的位置和旁边的环境以及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对于未来老年化的社会现象逐渐严重的当今社会,老年人养生院这一业态将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业态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考虑保留这一业态,使其成为养生度假产品中新型的业态形式。从少量的业态开发上考虑,倒流河区域的度假养生产品主要可大致分为养生度假酒店,民俗艺术体验村,老人休闲疗养院。首先,养生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上,旨意打造诗意的栖居和极致的田园生活为主题。建筑形式上,建议以传统的川南民居灰瓦、砖墙为主调,以单宅和合院错落的空间构成,来诠释出传统建筑的魅力。高低错落的合院建筑,自然而有序地点缀在田园基底上,形成与环境和谐的自然山水画卷。在酒店食物供应上,酒店能拥有自己的庄稼种植区,或者与周边的农户进行长期的合作,形成了场地自产自销的生态营销链。在酒店娱乐方面,在酒店本来的养生SPA产品以及休闲产品之外,也与酒店外部的自然山地,民俗村等相联系,提供一体化的养生休闲活动度假体验。当今的度假酒店已不再是仅仅提供一个休息的驿站的功能,在精神生活日益膨胀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加多的是精神的修养和享受,以及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同时,在经济发展层面上,酒店业态的开发也带动了周边新鲜蔬果的生产和供应,以及推动了多种乡土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游客能体验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极致的乡野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参与到各种乡土文化活动中,体验乡野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其次,在主题旅游服务产品的打造,可以根据主题来设定空间形式和文化内容。例如,要打造一个倒流河民俗文化艺术体验村,可以创造具有民族风情的村落和文化街道,在平日里都以其特色的建筑和文化空间作为文化场景体验的旅游服务产品,同时也设计艺术展览的空间的廊道,例如竹制艺术品等都能成为吸引人的文化景观产品,作为民间艺术家聚集的场所和传播传统艺术文化的平台,并且融入纳溪区的民间特色文化活动,到特定的时间和节假日可以举办当地的民族文化活动,艺术表演以及民间艺术品制作活动等。让这民俗文化艺术村落可当作旅游服务产品稳定而可持续性地发展。养老院的修建和设计,建议在建筑形式上也保持川南民居的特点,位置选择在靠近城区的旅游地产用地区内,考虑到离城市医疗中心或者是城市子女家庭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空间以合院的形式,给予老年人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间,形成放松融洽的社区氛围。同时周边的环境也以田园为大景观,以小的树林,竹林等林荫空间小道,提供老年人休闲漫步,棋牌娱乐,健康活动等室外绿色空间。也可以设计些瓜果、蔬菜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治疗景观,给老年人提供新的活动方式。四,建造生态区与城市过渡的景观界面,营造城郊一体的生活绿廊。在这9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区域,位于纳溪新城规划开发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珍贵的生态乡土景观资源,并且其生态化理念的成功运行对整个纳溪城市的建设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它与城市接壤的生态边缘的设计具有城市生态和文化形象界面的作用。另外,从城市规划的整体性上,也需要仔细考虑其生态界面与城市绿化系统的联系,以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绿色网络系统。

  图31 倒流河生态区城市公共绿化空间界面和城市的绿色道路系统和绿化公共空间,公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城市绿色网络整体性的意识,让倒流河生态区的边缘景观与城市的道路绿色系统,街道空间系统,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等联系起来(图31),同时建立起连续性强的城市绿色人行系统和非机动车行系统。然后,根据生态边界周边的用地性质和绿色系统,形成不同尺度的空间节点。例如,在城市商业区边界,形成了绿荫活动休闲广场,有许多零售亭和商业饮茶空间等;在居住区,生态边界空间就要塑形为多种公共运动设施,有孩童的,有适合年轻人的,有适合老年人的,以及一些棋牌空间等,形成具有社区氛围的活动广场和绿色长廊;在与城市绿色公园空间相接的边缘,就形成和谐的生态绿化教育空间等。这些节点通过倒流河生态边缘的绿化长廊联系起来,形成感受城市生活和人文面貌的城市生态景观的体验走廊。另外,在城市生态公园形象界面的展示上,打开生态公园入口,以方便城市居民和游客进入公园,并且通过构筑物和文化形象强调一些主要的景观入口,使入口与入口之间具有很清晰的辨识性和标识性,方便游客认识到自己在城市中的方位,形成清晰的旅游导航。总之,有效地利用城市与倒流河生态区边缘之间的过渡空间,创造出绿色生态的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也能够紧密地与城市的功能空间和绿化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综上所述的倒流河生态区域的四个主要的景观规划发展策略,是基于场地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而得出的解决方式。在城市的发展浪潮中,我们没办法阻挡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而纳溪倒流河区域作为城市中还存在的一处世外桃源的自然乡野之地,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提升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利用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以保护和恢复河流ECO为主,同时保留乡土人文景观,在这些自然和人造自然的基底上建立游憩廊道和旅游体验流线。并且遵循城市规划发展的所需条件,引入少量的业态休闲产品,带动场地的开发和后期的可持续性维护。当然,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的一部分,必须与城市的交通网络和周边的城市功能空间相结合,形成交通上的可达性和便利性,打造为城市居民休闲放松和周末出游的乐园,生态探索和研究的科普教研基地以及具有地域性的原生态旅游体验目的地。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