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3月10日消息(记者周羽 通讯员冯建奎)近日,《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印发,提出把生态保护修复放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中进行系统谋划,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一核一带一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等九大特色专题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专业性、特色性。 基于广东省山水林田湖海自然ECO结构-功能-过程-格局特征,识别广东省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构建广东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广东省国土空间ECO现状及存在问题,识别自然生态结构紊乱、生态敏感脆弱、生态功能退化、受损或遭受破坏威胁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退化和受损空间的ECO退化程度与恢复力水平。 依托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眼于主要的陆地ECO类型,如耕地ECO、草地ECO及林地ECO,对各类ECO的数量、质量及空间格局的时序演化特征进行定量辨析,以生态问题为导向,基于ECO服务权衡与协同视角,明晰陆地ECO修复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分类梳理各类生态要素,协调水利、园林绿化、农村农业等部门的要素管理边界,明确规划导向,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陆域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形成互为依托、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关系网络,推动陆域ECO整体生态功能的提升。 以沿海区与人们关系密切、敏感且脆弱的海洋ECO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河口ECO、海湾ECO、海岛ECO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防护能力的演变规律和机制,识别典型海洋ECO的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和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收集国内外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分析海洋ECO修复的时间演化、区域分布和统筹治理等规律,系统总结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的规律、模式和措施,按照“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提高海洋生态服务价值”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应的科学修复策略。 统筹全域湿地生态系统,科学划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以湿地数量、湿地结构和湿地生态功能为切入点,明晰湿地ECO的现状问题和历史演化规律,结合重点水域保护空间和水利设施现状及相关规划,识别湿地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同时,面向湿地ECO的调蓄径流、防洪减灾能力,关注重点江河湖泊岸线及沿海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升,提出重点河湖岸线及沿海湿地的空间管制要求及重要湿地修复工程布局。 以“整体谋划,分区施策”为原则,开展“一核一带一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系统性入手,识别粤港澳大湾区突出的跨区域的共性生态环境问题;以全面协调为导向,构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分析全省海岸带与海岛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识别海岸带与海岛修复的重要任务与重点地段。构建海岸与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格局,明确生态修复的目标与指标,谋划一批生态修复的重点项目。通过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结合广东省实际,研究广东省海岸带、海岛生态修复与美丽海湾的模式与实施机制。针对北部生态发展区,分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现状特征与问题,研究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策略,明确生态修复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生态修复的目标与指标,构建生态保护总体格局,谋划一批生态修复的重点项目。 一方面,研究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如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配套改革,盘活全域土地要素,将细碎化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连片集中,以实现控制总量、优用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的目标。另一方面研究怎么样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劳动力、资产、生态等要素,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生态修复成果的价值转换,从而建立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 以全省范围内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环境破坏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以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区域差异特点,测算全省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识别乡村生态问题,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空间。通过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对失序的国土空间格局、效能低下和品质不高的国土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统筹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探索研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组织实施、监测监管、资金筹措和激励政策等运行机制。 为解决广东省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现实矛盾多、投入不足等明显问题。一方面,全面调研全省矿山开发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现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生空间布局和全省遗留矿山的本底条件,评估矿山的整治、修复和再利用潜力,分区分类整体谋划全省矿山生态修复策略。另一方面,全面剖析全省现行各类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矛盾。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化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化治理思路和对策。在符合矿山生态修复相关政策的框架下,构建适合广东省省情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治理体系。 基于广东省开展的“绿道、碧道、古驿道”等线性空间研究和建设基础,推动各沿线孤立生态斑块和散点式生态修复任务有效衔接和联通,探索通过生态修复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生态修复有效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品质,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环境良好、覆盖广东省的线性游憩空间,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去处。 今年,广东省林业局创新义务植树形式,推出线上“云植树”活动,让大家在疫情期间也可以参与义务植树活动,为家园添绿。据统计,2019年全省共有4600多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1.4亿多株,形成全社会播绿植绿的良好氛围。 目前,患者已转入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已初步找到6名密切接触者,均已集中隔离观察。 疫情发生以来,广东交通部门不停地改进革新工作方式,优化运输服务,助力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复工4.85万家,复工率超过90%。其中,全省在建高速公路、省管铁路、重点水运工程共91个项目均已复工建设,复工率达100%。 近日,《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印发,提出把生态保护修复放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中进行系统谋划,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一核一带一区”生态修复策略研究》等九大特色专题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专业性、特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