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北京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牛文元先生发表的基调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和阵阵掌声。牛先生见解独到、深入浅出的演讲,把“为何需要走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之路”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话题,具象为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的生动阐释。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采访。
问:牛先生,您在演讲中有一个观点:如果还按照传统的办法攫取、使用地球资源,那就需要3或4个地球支撑人类发展。科学家们有没有具体数字来证明人类高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造成的危害?
答: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说明: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650亿吨的石油天然气,消耗了1420亿吨的煤炭,消耗380亿吨的钢、7.6亿吨的铝、4.8亿吨铜。根据各方的预测,21世纪的财富总量将超出20世纪3~4倍。所以,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提取资源的办法,那么我们想想地球能够支撑得了吗?大约需要3~4个地球,其实指的就是这个。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这是目前的现状。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个说法,地球上的生态承载力逐渐下降,而人类消耗掉的可以为你提供资源和供养的生态足迹实际在上升,而且,今天人口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人口达到90亿人(现在已经接近70亿人)。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退化,其实已经很严重地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问:看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福祉的同时,常常忘了大自然的价值,很缺少危机意识啊。
答:是的。人类只有在遭遇危机的时候,才记起了自然的价值。然而,一旦我们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摇篮和基础的时候,灾难就要到来了。
问:很多人认为中国的GDP总量很高,但人均很低、绿色竞争力也较低。所谓“世界城市”之路并非坦途,所以,一些人也会有疑问:现在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有什么依据呢?
答:据我所知,北京“世界城市”的提出是在去年下半年,为何需要提出,我们用数据说明这样的一个问题。有数据表明,中国在未来20年的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变成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不是我们自己说的,几乎所有的预测都这样讲。
的确,按人均我们不是很高,但是经济总量应该是在整个世界的前列,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经济上趋于领头羊的大国,一个经济分量将占全球20%以上的大国,若没有“世界城市”的出现,这是不应当的。
因为,“世界城市”是一个国家总实力的象征,也是体现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标志,因此“世界城市”的提出和建设就当然会落在现在——我们一定要要认真去思考的这一段时间点上。
答:要想成为“世界城市”,形成条件大概有这么几个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济强度、社会成熟度、人居适宜度、环境缓冲能力和生态自净能力、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文明推进能力的综合表达。少了哪一条都不有几率会成为“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具有创新、促进、引导世界维持财富递增、生态平衡、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力地位。假如没有这种号召力也不有几率会成为“世界城市”。
同时,“世界城市”还得具有国际优势、制度优势、社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的领袖气质,因为世界城市不是评比,也不是投票,是人们在心中自然而然承认的。有一句俗语:“不图一时乱拍手,但求他日暗点头”——真正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世人暗暗佩服称赞……我觉得这是“世界城市”获得的最高奖赏。
问:您在演讲中提出,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有绿色理念的基本内涵。我理解,如果把高碳生活比喻成灰色,绿色理念就是强调一个城市的发展向低碳生活转变吧?
答:这肯定是基本内容之一。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摇篮,自然遵循特定的进化规则,人不可能违背这种进化规则来发展。自然是最美、最和谐、最有效的典范;自然提供了城市活动的所有资源,自然承纳了城市代谢的一切污染物,生态平衡是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标准,绿色文明是城市进化的顶级标志。这就是我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要有绿色理念的基本内涵。
问:强调建设“世界城市”走绿色之路,其实质就是要达成尊重自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您认为发展绿色世界城市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答:绿色世界城市有两大主线:其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光索取不回馈,灾难终究是留给了我们。其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区际关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达成互利和谐,共建共享。
建设绿色世界城市是获取“可持续能力”与“发展红利”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生态平衡、生态精神、生态理念、生态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体现。绿色之路是“世界城市”文明进步与全球普世价值的共同要求——是一个人类文明进程当中所一定要达到的高度。
谁来推动绿色世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什么来推动?当然无外乎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调优,这两者之间完美的配合就是基本动力。
第一,寻求发展的“动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创新永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假如我们墨守成规、不思上进,怎会是有动力?绿色世界城市就建设不起来。
第二,寻求发展的“质量”——最大的质量就是城市和自然要取得平衡。就是我们说的资源节约、循环高效、环境友好,假如没有这一元素的注入,也不会实现建设绿色世界城市的目标。
第三,寻求发展的“公平”——社会和谐,共荣共享。建设绿色城市,有了动力,质量也不错,但是成果的分配,不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是为某一个利益集团服务的,这也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绿色世界城市。
问:在演讲中,您提出建成绿色世界城市一定要通过三条倒U型曲线和依次通过三个“零增长”的台阶,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答:所谓三条倒U型曲线:其一,是业态构成的倒U型曲线,这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比如,横坐标是财富的增长,纵坐标在业态上的表达,就是你的第二产业(以能耗和物耗较高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整个财富积累过程所占的比例中,开始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到它的顶点,再随着财富的增长这个比例开始下降,基本上要走到这条路上。比如北京,现在全力发展服务经济,提倡智慧产业,提倡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其实做的就是这件事。加速业态结构的倒U型曲线,从左侧通过顶点到右侧的倒U型进展。
其二,是生态应力的倒U型曲线。一开始在人均GDP比较低的时候,要想积累财富,生态环境受到的干扰和破坏慢慢的变大,然后到一定强度,到它的顶点,随着人均GDP的继续增长,开始向右侧生态环境受到的应力下降。中科院曾经计算了全世界133个国家,无一例外,都遵守这个规则,中国也不例外。世界银行的一个计算指数表明,美国人均GDP是在达到11000美元,日本是在达到9000美元的时候转过了它的顶点,开始走向曲线的右侧。中国总体来讲只有3000美元,但是对于北京来讲,应当开始步入向右侧倒U型曲线逆转了,北京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了。
其三,是贫富差异的倒U型曲线。从社会贫富差异较大走向贫富差异较小的倒U型曲线右侧。
这三条倒U型曲线,基本上应该是宏观走势的认识,也是衡量建立“世界城市”的定量标志。
答:所谓绿色世界城市必须依次通过三个“零增长”的台阶——首先,人口自然规模达到零增长。比如,北京据我估计,除了移动人口和机械人口在增加以外,本身的自然增长率已经将近于零。这个零增长达到以后,才能进入到第二个就是资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
答:通俗地说就是如果明年北京要增加10%的GDP,那我就告诉你,一度电也不多给了,一吨水也不多给了,当然这样增加这个10%难度是很大的,那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依靠管理创新、依靠制度创新。国际上提出的一个口号叫做“四倍跃进”,即用比现在低一倍的资源和能源,创造比现在高一倍的财富,这个要求就很高了。这两个“零增长”台阶达到了,才会指望第三个台阶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所以,从理论上考虑这三个依次的“零增长”,就是指人口自然规模达到零增长-资源环境的消耗速率达到零增长-生态环境退化速率达到零增长,最终实现“解耦发展”,即通常所谓的“脱钩发展”。
问:具体而言,您认为北京要提高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世界城市的目标,应该抓什么?怎么做?
一、要经历从传统型业态向现代性业态的革命性转移。以纽约为例,在13个业态组成中居前4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业、专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业,在整个国际贸易中这四者占将近50%,财富的积累主要靠这四个领域。绿色世界城市更要注重从传统的货币资本管理走向自然资本管理,(资源银行、环境银行、生态补偿银行、碳交易银行)的创新体系。
二、要经历从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革命性转移。在现代世界城市当中,传统的零售业、批发业只占10%左右,而80%以上的财富来源于以知识与智慧为依托的服务经济与生态经济,这个北京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三、要经历从末端产品向源头绿色创意产品的革命性转移。获得源头绿色创意产业对完整产业链的领导能力、获得与供货商订立战略联盟的能力、获得生产的全部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可控能力、获得向微笑曲线两端顺畅延伸的能力。
四、要经历从打造名牌向创造绿色标准的革命性转移。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核心技术能力、获得市场领导能力的话语权、获得全球定价权,引领世界绿色标准制定,将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品推向原创性水平。
五、要经历从国家城市向世界绿色城市的革命性转移。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号召能力,具有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依据能力,具有引领世界绿色发展的创新能力,具有世界一流的生态产业的集聚高地,具有公共服务均质化的公平典范,一直到成为国际权威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总部的首选地。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