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2日,受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习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精确指出要“坚持多边主义”“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体现了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法治,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决心和信心。早在2015年11月30日,习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就指出“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在内的全球性挑战。 为了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习进一步指出要“遵循《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是多边合作的重要成果,是气候治理的法律基础。中国为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及其生效作出了重要贡献。《巴黎协定》是《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于2015年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规定与安排,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在落实相关法律机制过程中,还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也是一项重要的国际环境法根本原则。虽然国家在国际法上是平等的,但是国际环境法规制的是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各国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手段、方式和方法及紧迫性都存在巨大差异,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累计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都不完全一样。习曾表示中国“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一方面,无论其他几个国家立场如何,中国始终强调将立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义务。2020年9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发达国家多数在1990年就实现了碳达峰,并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将用比西方国家整整少30年的时间也就是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2020年12月,习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实际上,截至2019年,“十三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了18.2%。我国并再次制定了在“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这充分说明中国是对自身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征程中有行动的恒心。 另一方面,中国还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特殊国情,积极开展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南南合作,愿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能力。中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并搭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习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也指出,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习的这些宣示充分彰显了我国在地区和世界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动力。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习外交思想为进入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怎么样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正如他指出的:“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只有坚持环境友好,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才能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才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