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美丽城市建设包括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维度。在生态方面,强调城市开发和更新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经济方面,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文化方面,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在社会方面,关注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营造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它强调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导,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特征,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其发展结果契合美丽城市建设目标导向。美丽城市建设新质生产力则是以城市建设领域科技为主导,以新一代绿色技术、信息技术、建造技术为支撑,追求城市建设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美丽城市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产力,是战略引领型、颠覆创新型的驱动生产力,是聚焦前沿型、融合发展型的优势生产力,它能够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推动城市产业体系的优化和升级,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在美丽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美丽城市建设的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绿色发展规划、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智慧城市规划;赋能城市能源体系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应急响应、风险监测与应对等多个程序,在全过程、多领域助力美丽城市建设。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美丽城市建设要强化生态环保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效能,利用新质生产力获取使用清洁能源、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从而加强城市生态治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推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
二是加强风险防控,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能力。城市安全韧性强调城市在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基本功能和运行稳定,并通过自我调整和恢复能力,迅速应对并减少损失。它不仅是城市应对单一事件的能力,更是城市在持续变化和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格外的重视城市安全韧性的提升,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全员参与等多方面努力,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确保城市的稳定运行和居民的安全生活,打造具备强大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城市。
三是深化创新驱动,构建智慧高效管理体系。高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高效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是实现美丽城市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在美丽城市建设中,智慧高效的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新质生产力应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规划决策中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城市治理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城市规划阶段,要做好绿色建筑规划,制定绿色建筑标准和政策,推广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实施工程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要做好绿色能源规划,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应用,规划建设绿色能源设施,提高清洁能源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做好绿色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做好低碳城市系统规划,将低碳发展和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明确碳中和目标定位、指标体系和管控措施,通过一系列更新更细致的专项规划实现城市结构低碳化、城市功能低碳化、城市能量流动低碳化、城市物质流动低碳化。
在城市建设阶段,要依据规划阶段目标,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建设;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坚持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建设雨水花园等源头控制利用设施以减少径流排放,依据以水定城的原则,确定城市选址、竖向甚至布局,保障水面面积率和雨水承载力不降低,坚持以改善水体水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清洁生产和节水新技术以减污、生态修复以净污、综合整治以消污,通过雨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用水量和能耗,推动城市水系统的绿色低碳化。
在城市治理阶段,要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结合,通过建立管理系统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确保城市环境的绿色健康;利用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提高居民的绿色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一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如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建筑垃圾管理,应加强技术创新,从而落实源头减量措施,降低排放强度,同时也加强建筑垃圾分类管理,拓宽资源化利用产品应用渠道,做到应用尽用。
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做好防灾减灾体系规划,提升城市抗灾能力,如进行风险评估,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的历史灾害数据、地理信息、人口分布等进行深度分析,预测潜在的安全风险,为韧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城市韧性模拟仿真平台,模拟不同灾害场景下城市的响应和恢复能力,从而优化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在城市建设阶段,应按照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目标,建设能够应对风险和灾害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再如针对我国部分城市内涝防治系统不达标的问题进行内涝风险分析,从而规划建立基于行人和行车安全的行泄通道,建立兼有暴雨时短时调蓄雨水功能的休闲、运动、停车等多功能开放空间和地下空间,完善大排水系统,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防洪排涝韧性提供有力保障。
在城市治理阶段,可通过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制定应急措施,同时也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如在治理中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下凹桥区、地铁、地下通道、大型地下空间等易涝积水区的水深等进行实时监测,结合气象大数据建立模型对积水风险进行长期预测和临近预报,根据积水风险程度及时进行全市排水管网、河湖以及各类分散式雨水调蓄设施的联排联调,对城市洪涝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在城市规划阶段,应用智慧数据,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和预测城市发展的各项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决策。借助模拟仿真技术,对城市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公共设施等进行模拟和规划,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构建城市规划信息化平台,实现规划数据的共享、交流与协作,提高规划效率和质量。
在城市建设阶段,将各类城市要素和基础设施与大数据、传感器、物联网等新技术设备结合,将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境、智慧安防、智慧园区等构成的智慧网络统筹考虑。例如,要加大智能建筑和智慧园区的建设力度,对建筑设施、设备和资源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通过可视化监控、智能照明、智能空调等技术为建筑和园区提供更舒适、安全、节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在城市治理阶段,充分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例如,通知智能照明系统、能源消耗监测和调控,实现能源系统优化配置,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成本;通过环境监视测定和污染治理技术对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通过安防监控对火灾、入侵、燃气泄漏、地面塌陷等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对紧急状况进行实时响应,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精准预报、高效调配和智能决策,实现城市智能化高效化。
总之,新质生产力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的多重作用,包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和构建智慧高效体系。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促进了城市规划的科学决策、提升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和韧性,并优化了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这些进步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还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当然,新质生产力一定要有科技赋能,这就要求在人才支撑和教育支撑上持续改革,加强学科前沿研究和交叉研究,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聚焦研究美丽城市建设新质生产力的明显问题,加强产教、科教融合,加强对美丽城市建设中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而保障美丽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及水弹性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中国建设智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水环境生态技术、韧性城市与环境管理政策设计等。
《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总之,新质生产力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的多重作用,包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和构建智慧高效体系。